国外的建筑学硕士大学推荐

谭同学

重庆大学2019年建筑学硕状元

四方2018年VIP班学员

跨专业一战录取重庆大学

2019重大建筑学硕初试总分402分

快题132分,理论130分

复试成绩第一名

综合录取总成绩第一名

一封致跨考者的长信

致所有考研的学弟学妹,见字如面:

写下这封长信只因为我知道作为一个跨考者,孤独是很难避免的,这种感觉真实,但它没什么坏处——无处也无需回避。如果你恰是一名“三跨”(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考生,那么基本不会有概率遇到同行者,考研之路必然会要你去独自走完,这其实是件挺酷的事。

所以,如果你有同行者,试着去感激他/她的陪伴;如果没有,就把对所跨考专业的热爱作为唯一动力吧,出世些,红尘没那么重要。

你真的应该要热爱你所准备跨考的专业,这种看起来虚头巴脑的激情也许是从五岁开始的;也许是九年义务制教育;也许直到高考乱报完志愿;也许是大学中的某刻顿悟…以建筑学专业为例,五十岁尚始称“青年建筑师”:如果不是因为热爱而是为了逐利,毫无理由这样安排你自己。跨考本身就是一个成本更高的选择,所以诸位请清醒一点,请为了逐梦而选择跨考,“热爱”真的是你跨考的一个优势,千万不要看轻它。反面来说,有情怀依然是美好的,不要年纪轻轻就将自己浑身沾满铜臭味,这种初心太容易导致放弃和失败了,初心的不同在逆境中方会显现。

问问自己在考研的困难时刻,你有多大把握说服自己坚持下去?

谈谈跨考的成本和我相应的解法:

1、伴随时间的成本——首先我们拥有比本专业学生更少的知识储备时间,排除备考普遍需要花费的一年,建筑学学生拥有三年半(五年制建筑学)的本科建筑学专业教育,而我们几乎没有,因为兴趣爱好而进行的自学(如果真正进入备考学习状态就会发现仅有少数可称为基础知识积累,大多都属于乱学)无法弥补这种差距。其次我们会花费比本专业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搜集该专业的考研信息及资料,同时不可避免地走很多弯路和回头路。第三,如果同上文所述我们感到孤独、忘记了初心、看不清来路与去路、开始了哲学思考进入了贤者时间…我们还将比本专业学生焦虑更久才可以重新找回崩掉的心态。可知,跨考者需要更多的有效学习时间但实际拥有的却反而更少。

解法:直面自己跨专业的差距,如果说想要在一年中抹平专业设计能力及专业设计素养的差距,那只能是真神人也。但是考研本质上还是应试,应试科目招生简章目录上白纸黑字定死了,就有的放矢地去深钻确定的科目。跨考学习最忌学的太发散,建筑学尤是如此:它的面太广,知识永远学不完,所以不如把这些来不及学的内容留给考后,而先将试考好,考什么学什么。有了这个标准,杂书少了,烦恼少了,一年的学习时间突然就足够了。

2、伴随信息的成本——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将跨考视为一件很简单的事,简单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还站在这个专业门外面壁傻乐。可以说我们和本专业学生同台竞技,差距最大的就在于对专业资料、信息的掌握,如果我们能体会到这种差距了也就可以正确理解何谓“隔行如隔山”。在努力弥补这个差距的过程中我们失去的不只是时间,还有金钱,却依然不一定能赢得整个世界。考研是自主学习,所以相比于从前升学那种略带青涩的单纯压力,我们更多感觉到的是迷茫。

解法:跨考学生的信息资料搜集将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少——多——少,而相应的心态变化则是:慌——稳——乱——通。这个道理经历过高考的同学基本都能懂,所以只要是为了应试,掌握信息资料就都是这个规律,只不过以前有学校教研组帮你做了这个工作,而考研你得自己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入你所要跨考专业的圈子,这个方法说给还在专业门外彷徨的同学听,而已经梳理好关系打入圈子的同学,就别说了赶紧收割资源吧。随后可能会经历一个短暂的信息资料爆炸时期,又再次陷入混乱迷茫,但只要你在专业圈子内,无论是合伙复习还是独自复习,和这个圈子时常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相信你很快就能看清道路突围。

3、伴随风险的成本——考研的无数种选择里,没有比跨考更具风险的选择了,跨考就像“天投”,我们自己就是那一支支创业板,经历了一轮融资、二轮融资,不知道回报结果到底如何…

解法:面对跨考风险的解法就是别知道有什么风险,在研究生初试考试之前不要去想后路,我的个人经验:无知者无畏,留有后路的人都走了后路。面对初试,热血一点;进入复试,再去冷静分析。

这三条对跨考成本的分析就等于是我对跨考者局势的总结判断,除此三条外再没有别的难处了,跨考具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基本都可以归为三条中之一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解法写的有些“虚空大”因为学政治还记得要把握主要矛盾。

下面将分“我的跨考全程梳理”、“跨专业作品集制作思路”、“非典型英语考研便签”三个小版块来具体给些建议,大概前文写的太形而上,现在落地了(措辞可能也会很落地)。

我的跨考全程梳理

这条考研流程梳理的意义在于和孤独跨考的同学作伴,我自己深有体会在考研经验帖里大浪淘沙也淘不出一篇高质量的详实文章对口跨考建筑学。如果能知道此时此刻,别的跨考者在做什么,那么其实很温暖。正文如下:

【2018年寒假】

处于确定考研目标院校及专业阶段,由于一生所爱先决定要跨考建筑学,后定院校曾考虑过东南、同济、天大,最终理性地选择了重大(跨考者一般在定目标院校时不太了解各院校具体信息和报考难度,所以一定要积极搜集资料、冷静分析、谨慎选择),随后开始专心搜集准备报考重大建筑学的相关信息,之后目标就未再改变动摇过。

开始阅读《华夏营造》、《华夏意匠》(纯属兴趣,还处于啥也不懂、乱读书的阶段,这两本书并非考研重点)纯读书,未作笔记。由于从小有习画经历,对从未接触过的快题设计竟有种蜜汁自信,所以整个假期都在乱画(真诚建议无论有没有绘画基础,都利用这个时间去找机构正经培训一下建筑手绘甚至快题)。该寒假由于上工地进行了大半个月的施工实习,我正式投入考研学习应该是在寒假后大三下学期开学。

这个阶段我将自己的目标明确并坚定,对目标院校的所有能搜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了收藏整理,之后开始正式考研复习便不再需要考虑身后事了。

【2018.3月~6月】

基本掌握了建筑学考研需要准备的书目书单后(书单繁杂,以对口报考院校经验为绝对指导,停止乱读书了),开始《中国古建史》、《外国古建史》、《外国近代建筑史》的第一遍阅读,读史对作为一个跨考者的我来说最为快乐的阶段,纯读书,未作笔记。三本建筑史一个半月内读完,此时可以明显感觉到自己认知水平的提升,感觉自己入了建筑学的门了(其实没有)。

阅读《空间组合论》,并进行了详细的笔记,由于对建筑设计的无知,想通过这本书初步了解建筑设计,全书精读加笔记大约花费了一个月(就重大建筑学考研应试而言,这本书没有必要都这么久这么精)。阅读《建筑构造》(重大版),构造其实在我本科工程管理中有所涉猎,加上之前有工地实习经历,构造的学习没有想象和传闻中那么枯燥,构造书纯读易睡,第一遍阅读便顺手将书中构造图抄绘了一遍,书中每个图都很重要,用时大约一个月。《中古建图说》抄绘了一遍。参加了两期四方案例抄绘,初步对建筑手绘风格和技法有了一个了解,除此之外未再进行更多的绘图,就等待暑期参加四方快题集训正式开始快题的训练。

读书笔记

这个阶段一学期的时间基本全部投入到了专业课书目的阅读、笔记、抄绘上,可以说这一阶段也是我自己在弥补和本专业建筑学同学知识差距上努力的阶段,快题、英语基本没有花完整的时间去训练,有得有失:打下了一个相对较好的理论答题基础但为之后英语学习留下了隐患(具体参见后方英语考研便签)。

【2018年暑期】

来到重庆,参加了四方的快题基础班及提高班,两个月时间基本全部投入在了快题上,高强度的画图是难熬的一个阶段(身体方面),期间自己眼睛的健康状况很差,但同时也因为快题技巧的快速提升而兴奋愉悦(心理方面),所以各位,保证一个良好的身心状况是顺利度过快题集训期的必要条件,讲一句实话,在这个集训期过后自己的快题水平就不大有可能进行质的飞跃了,所以且珍惜。

谭同学快题习作

谭同学快题习作

同时参加了四方的理论课集训班,相当于又进行一轮理论资料大收割,基本就搜集齐了暑期后需要用到的理论复习材料。

这个阶段就一个任务,特别是跨考同学基本不会有机会预先接受过建筑快题的训练,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从零起步达到一个较高的快题应试水平是需要吃些苦的,同时这也与自己本身具备的手绘能力直接相关,所以建议从寒假就或多或少开始有针对性的训练了。

【2018年9月~10月中旬】

理论:《中国古建史》、《外国古建史》、《外国近代建筑史》进行了第二遍精读,并完成了全部三本书的笔记,(看起来工程浩大但由于之前第一遍阅读的很扎实,基本能够将三本书的大致框架形成于脑海,结合一些四方整理好的笔记进行个人的梳理,记笔记切忌抄书:费时费力无用处)将其中重要的配图结合《中古建图说》、《外古建图说》两本图说进行抄绘(我完成了中古建的配图和外国古建配图的抄绘,但近代史的来不及完成了),建筑史的理论基础在这两遍学习后基本成型了(重大建筑史考察侧重据统计:中古建史>外国近代史>外国古建史,其中外古建史希腊、罗马、哥特式、文艺复兴为重点)。

读书笔记

《建筑构造》进行第二遍详细阅读,进行了完整的笔记,由于先前已进行过一遍构造图的抄绘,此番只选择重点图进行第二遍抄绘记忆。(构造的学习工作量我认为很多经验帖是将其夸大了的,我完整地从头到尾只进行过两边梳理阅读和笔记,其余基本都是结合习题训练错题回到构造书上查阅记忆,个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像传言构造复习要五遍plus)。《一注》(第一分册)进行浏览并自测每章后习题(作为一本大综合的理论书目,推荐给你们,性价比极高,包含了建筑史、规范、城市设计、前期设计…19年理论考试未出现该书上原题,但之前历届都有此书上原题在重大考研中出现。)快题:暑期集训后基本确定了自己的快题风格(两点透视效果图+大量排线量的线稿+马克点缀),由于暑期集训画了大约二十来套全图,重大历年真题基本全覆盖了,便开始跟着四方网络评图课节奏,每周一套快题,基本练的是出图效率,在表现上已经很难像暑期那样产生巨大的进步了。政治:跟着徐涛老师超(政治复习有很多选择,初期选一个老师一路跟下去就好),每天大约看两个半小时的“徐涛叔叔讲故事”视频,周而复始,自律一些,不知不觉就把马原、史纲、毛中特、思修法基完整过完了。英语:因为暑期快题训练导致该阶段英语水平极差,故开始疯狂背单词和刷真题(具体参见后方英语考研便签)。

这个阶段知识学习的浓度非常高,基本上计划都是每天制订每天更新的,基本上一周就可以完成一本两百多页书的学习及笔记,旁征博引在暑期搜集准备好的各个机构的复习资料,最终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记忆体系。虽然强度大,但这个阶段依然是在打基础,不可慌张,每天充实到也无心慌张。

【2018年11月~初试】

理论:不再花整段时间进行课本的阅读学习,此时的课本只起到一个查阅的作用,此阶段最为重要的是开始密集的真题训练(我先将05-15年的重大理论真题对照答案快速刷完,心中便对考试内容、难度、题型基本有底了),随后对其进行一个短暂的分析总结(比如我知道自己建筑史的题答得最好、其次空间组合论相关问题、再次是构造、而城市设计我几乎一窍不通),为我之后理论课的密集背诵做了一个探底。由于构造知识的不扎实,随后我将四方发放的建筑构造资料及真题从头到尾又做了一遍,心里舒坦了不少。由于05年前的重大理论试题真题和整理的答案都不太完整,故只选择性做了做。该阶段还将手头拥有的一册同济真题集刷完了,(这一个“开小差”举动对我帮助很大,一来同济试题的逻辑完整性更好、试题相对考点的针对性更强、最重要的是也更难,起到了一个拔高的作用,所以建议各位有时间可以拿其他老八校试题练手)。真题的训练在大头都被刷完后就进入了一个“无题可做”的尴尬时期,这个时期除了将重大历年真题二刷外,将自己资料中的各种可用来检测自己的题都拿来做,基本上在初试前,我手头拥有的资料中所有可以发现的题都被我做完了(感觉人生达到了应试教育的巅峰)。最后的一个月基本不再做题,而是开始密集背诵,这一阶段除了脑子和心态基本不再关心其它,这一阶段可以很难得地感觉到自己大脑硬件配置的极限。快题:每周一套,直到进入12月后不再画成图(因为我出图能力尚可,做方案的速度却是一个硬伤),开始进行每周两套的方案设计,最后考前又画了两套热热手便上考场了。政治:练题(1000题——肖八——肖四/徐涛模拟题)+背书(肖四/徐涛的小黄书),简单粗暴。英语:疯狂练阅读,背作文模板(具体参见后方英语考研便签)。

这个阶段如果凭心而论是考研中最残酷的阶段,如果想要拥有一个好的考试状态,就务必将自己逼到应试教育的巅峰,暂时成为一台考试机器:通过疯狂的做题和疯狂的背诵来强化自己的竞技状态。我不认为这个阶段进行的是学习,而是一种类似体育竞技一样的考试竞技预备,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人心态崩坏倒在了前夜。所以像一开头所说,这一阶段坚持下来很多时候靠的就是一股为了热爱的拼劲。三大战役后毛泽东感叹:“此一役后,长江以北再无大战了。”挺过这一阶段,大概才能懂他这句话在说些什么。

【复试出分~初试】

初试分数出来后,结合历届分数线进行估计,大概就可以判断自己是否能进入复试以及在复试中自己所在的大致排位。随后无论初试情况如何,只要有机会参加复试,就应当很理智地开始准备。当然这个准备首先应当是心态上的:复试很重要的存在意义就是要再设一道关卡淘汰掉“考试机器”,所以无论是谁,都应当尽快从初试的那种高强度竞技状态下将自己抽离出来(所以考完初试应该出去使劲玩一把),回到一个个人最自然健康的状态中来。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是跨考,并顺利进入了复试,先冷静一下:你已经很棒了,但接下来要做的将和本专业考研同学不太一样。我们和本专业在专业知识上的差距依然存在,有些差距也许并没有体现在分数上,但在复试中这种差距不会因为我们是跨考就网开一面。比如我们可能没有经过系统的设计训练,在设计素养和技能上依然欠缺,要明白建筑设计不光是建筑快题,即使涉及快题,复试的快题也比初试更加灵活。我认为作为跨考生比本专业同学在设计技能上有所欠缺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设计素养的欠缺却将会直接导致复试的失利,设计素养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审美,审美可以学来,最重要的就是多看,所以对建筑学的热爱将在此处体现——如果热爱,对建筑和设计审美的培养将远早于考研准备便开始了,这么算来其实一个跨考生完全可以具有和建筑学本专业学生相近甚至同等的设计素养。复试另一方面是对思维表达能力的考察,这一点建筑学本专业学生的优势在于他们懂得更多专业而准确的建筑表述,且在本科期间多少会有对设计方案的自述及辩论。但是思维表达能力的强弱更多在于个人的修养,和本科期间的专业学习并无太多关联,跨专业学生在复试中找到自己的特色、亮点,制定自己的复试策略,一样是完全可以帅翻全场的。

对复试策略做个简单的总结:院校愿意接收跨考生是看重跨专业能给该专业带来的新视野新知识的冲击,以及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所谓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建立在:你有和本专业相差不远的专业素养及肉眼可见的培养潜力,然后你对本专业知识的结合应用才将成为优势,遂可以开始尽力展现你的特色。

跨专业做作品集思路

【大思路】

制作作品集前我是略带一些自卑情绪的,作为一个设计类实践类学科,动手前必先去看过优秀作品集,网络上出国申请留学的作品集资源占大多数:它们太酷炫了,概念思维跨度太大,我学不来。

更为真实的情况是:即使和一个普通本专业建筑学学生的作品集相比,他们在本科五年(四年)中的课设作品积淀也足以拉开和我的差距。换言之,从初试结束到复试开始中间最多两个半月的空窗期,不可能做出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作品,无作品何谈作品集呢?我等不及。

【制作过程】

学不来、等不及给我仅留了一条路:就是“不同于建筑学本专业但又时刻围绕建筑学”的制作思路。我相信建筑学虽然独立,但设计是相通的,我将尽可能展现自己本科时自学培养的平面设计能力,把自己当前拥有的素材以一个美观的视觉传达展现出来。

随后再将每个素材在已有基础上充实起来,靠摄影、手绘、简单的建模、分析图做填充,用语言组织起一个个框架,现在这些原本零散的素材就成为了我的“作品”,他们与建筑学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其中并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建筑设计但看起来却无比建筑。说起来,这似乎是一种取巧投机之举,但我将我想表现出来自身所具备的素养贯彻了进去,目的达到了。

最后我以一种很媒体化的方式来编排整个作品集,串联准备好的一个个“作品”,期间一直在手边参考的书籍是R.库哈斯的《S,M,L,XL》(译作《小,中,大,特大》),具体表现出来是为每个作品章节制作小封面,加入很多社会、人文的讨论,这本身也是我所擅长的。色彩控制方面,以冲击力强的高饱和度颜色来呼应这本作品集的“媒体化”。我相信设计灵感多半是在模仿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在作设计时也一直是这样的状态,这给了我一个更为优质的编排效率。

---TIPS---

【封面&序章&目录】

· 以一种具有秩序感的文字排版和各种线性来构成一套成熟的平面设计。

· 同样的平面设计风格贯彻整本作品集形成整体性和一种所谓的“专业感”。

【游学篇】

· 以建筑摄影为中心发散出来的一个章节单元,建筑需要走进去感受,思考是什么、分析是什么、建筑的、人文社会的杂糅出来,这是建筑学所欢迎的讨论。

· 分析图是展现建筑创作思维的语言,来不及建模处理,用手绘亦可以表达一些自己的思维和建筑素养。

【叙事篇】

· 作品集是以读图为主要手段的,有一些用语言文字表达拖沓的内容用图画来叙事。

· 对于建筑学的热爱用漫画表达失去一些细节,但换来的是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实训篇】

· 实习经历我认为在大多数学科专业中都是一个加分项,有实习经历还要将其可视化。

· 两项实习表达的内容是趋异的,一是施工现场实习,一是事务所实习:一个建筑学专业之外的个人特色,一个对建筑学专业的求知。

【BIM篇】

· BIM在中国建筑行业内依然属于先进技术,恰在本科期间接触过算量应用的BIM,跨专业但与建筑无比相关的作品集印象就诞生了。

【封底】

总结:

关于跨考建筑学如何自制作品集的问题,我有这些建议:

1.素材选择遵循:质量>专业相关性>独特性>趣味性 的标准,如果兼而有之当然是最好,但同本专业学生挑选作品的标准相同:作品集应当是宁缺毋滥的。在精简的篇幅下表现出自己特色。(当然实在凑不出一个作品集的,在报考院校没有明确要求情况下不如将时间画在其他科目准备上。)

2.跨专业相比本专业建筑学学生其实具有更高的丰富性,一定程度上因为没有专业的束缚反而可以以更广的思路制作作品集,认清自己不可能短时间做出一个建筑学专业标准的作品集,那就换一个适合自己的思路。

3.优质的平面排版质量,控制好字体、字号、基准线、颜色,暂时不具备建筑学专业的技能,至少要具备相关的审美,加之一个质量过关的印刷制作,效果都不会太差。

非典型考研英语便签

跨考的一年时间,专业课理论、快题和政治基本都是在有人指导的框架下进行学习的,所以无论是考研培训机构还是手绘机构在这三方面都有更为详尽的经验,故不再准备赘述。而英语是我自己完全自订计划并在很短的时间、较差的基础上取得了一个相对满意的成绩,所以单独将自己的英语考研经验写下此条便签,分享给诸位。

本便签内容基于我自己的考研英语学习经历,所以先将我考研前英语水平贴在前头以做参考:四级五百多滴滴儿六级四百五飘过口语听力水平相对比笔试水平好些词汇量少的可怕,无法想象居然能考上本科的少(少于2000)

复习经历顺序详单:

【2018暑期前】毫无借鉴意义的英语学习,自以为是地在看美剧和TED中学习(对应试笔试短期内是不可能有帮助的)

【2018暑期】去重庆集训了两个月快题,终日画图,基本没有动英语:*仅将英一真题从98年做到了10年*将朱伟《恋练有词》视频基础班刷完

【2018.9月~10月】*集中刷朱伟《恋练有词》视频(包括高频、中频、低频、超纲、词根词缀串讲五部分)*除近三年将其余真题做完*开始使用墨墨背单词APP每天背单词

【2018.10月~11月】*放弃朱伟《恋练有词》开始全心投入墨墨背单词APP来提升词汇量,并配合有道词典自带的单词本记忆查过的单词*将真题05年至15年做第二遍*开始零散地看讲阅读答题技巧的书和视频并每天至少两篇阅读的训练量(还是真题,一些人编的考研阅读书里的题质量很差,和考研真题差异大,有误导性)

【2018.11月~12月】*稳定地背单词(每天药不能停)*一些名师的模拟题陆续上市了,开始刷模拟题,不用全卷都做,先将阅读和完型做了(我做的是小黄书张剑的模拟题和朱伟的模拟题)*开始尝试做一些翻译和阅读新题型,并搜网上讲这两类题型的课程去了解答题技巧(阅读新题型很有技巧,没知识靠技巧就可以拿满分,推荐刘晓燕的课:我只看过她的新题型,但据说完型她也讲的很好)

【2018.12月~考研】*将模拟题除翻译、写作外全刷完(我共做了16套题,每种模拟题基本都是以8套卷形式出版)*开始准备作文模板,我是直接背的淘宝买的大小作文模板(因为名师的模板用的人多容易撞)*将最近三年的真题严肃认真地卡时间做完*除此外不再做多的题了,但阅读每天还是要有训练量,千万不能手生

我觉得重要的点:

1.英一总体考试策略:得阅读者得天下(2*16'+2*5'=42')一来分值近半,二来容易拉开分差,各个机构或名师的策略基本都是这样(可以去看唐迟讲的阅读,应该会更系统,但我当时没有时间看了),所以整个考研复习过程中就是背单词和阅读每天不能停。基本考研结束后对了阅读答案就知道自己考的咋样了(我应该是错了3道阅读—6分)

2.关于单词:考研的单词要求量很高(据说考纲单词是7000左右),大多数人的单词量和考研要求都是有差距的(我就比较厉害了,我基本都不认识),没有词汇量考研的所有题都是做不好的,那么如何去背单词,我尝试了两种办法:*考研初中期,大多数人都会买新东方的《恋练有词》配套看朱伟的视频,所以我也看了,他的课程逻辑基本是通过单词潜移默化的加强词根词缀记忆,然后结合例句进行大量的相关单词拓展,最后有专门的课程串讲词根词缀。他说将课程视频看两遍就可以保证考试上60,可问题在于这个哈皮老师讲课太骚了,我根本记不住单词,全记的他讲的骚段子。(问题在我,不是他讲的不行,建议初期有时间跳过他的基础班去看几节课,就知道适不适合了)*后期由于词汇量天坑一直没有解决,我开始用专门背单词的APP急功近利(推荐墨墨背单词,给你推荐过,到达免费单词量上限后要给钱,但是其记忆算法和助记都是目前我知道的最好),后来我在一个多月时间里背完了约2500个单词(计划是6800),然后就上考场了,所以对我来说死记硬背更现实些*比较两种方法,如果学会朱伟的词根词缀方法,很多单词可以推理出来便不用背了,而背单词APP是根据艾宾浩斯曲线进行不断重复记忆达到效果,自己选择吧

3.关于作文:考研英语作文基本的策略都是背模板,因为考研上考场后时间是比想象中更紧的,如果临时琢磨词句是来不及的,但背模板有以下几种境界:*最牛皮的,一边背历年真题范文一边结合市面上流传的模板再发挥创造总结出自己的独家模板,然后再背*次一点的,将找到的模板背熟(一般大作文会有2~6篇模板,小作文则有十几篇,但相对短小)自己再去积累临场要依据题目替换的内容*更次一点的,模板太多背不下来,就将几篇模板进行杂交诞生一至两个超强百搭模板,就只需要背一点东西了(一般大作文是一篇社会人文模板,一篇科学技术模板)*最次的就不说了,写不出来又背不下来

4.其它的题型我没啥心得,就靠词汇量加语感那么做了(但是初试我的翻译应该是砸了,所以有时间就不要忽视它们,都不是后妈养的)总的来说,相对专业课,我花在英语上时间是很少的(大概3:1的时间配比),各位请平衡好各科的时间,现在要马上开始做什么就是背单词和做阅读,因为考研的最后一个月再开始准备翻译、作文时间完全足够,但是另一方面那时的最大头其实是政治,你要在有时间学的时候尽可能把英语数学和专业课复习好。一些网课资料如果需要我去电脑云盘里找找,除此之外记住bilibili是个良心网站,几乎考研你需要的课程在考研期间几乎那里都有,还能开倍速看。以上。

跨专业考研本身就是研究生考学潮中很独特的现象,跨考生群体亦并非小众,但我认为这个群体没有得到和其群体基数相当的关注。曾经沧海难为水,作为一个跨考过来人,我所遇到的困惑、迷茫很大程度上将在一届届跨考者中反复上演,那么如果多些人用经验的分享来互相扶持,跨考也许能成为一个更坚实可行的重新选择未来道路的机会。希望这篇分享能帮到你们,我知道后生可畏,衷祝前路坦途。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