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黎世理工大学建筑学研究生

转自:WIIISH惟学空间

SIYI.D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建筑学硕士

东南大学

建筑学学士

个人简介

曾实践于Spillman Echsle Architekten、华东建筑设计院等著名建筑事务所。在苏黎利联邦理工学院就读期间,就任Digital Building Technologies (DBT), ITA ETH Zurich教席学生助教,以及Gramazio Kohler Research, ITA ETH Zurich教席学生助教。擅长GIS、计算机辅助设计。

"我逐渐认识到原本吸引我的,德语建筑文化中对于准确的追求和明确的‘好’的评判标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而是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产物。这种根深于自己的地域文化传统,又有着多元声音的教学氛围让我有时激动而感动,有时不解而不满,但累积为比之前更客观的判断,更包容的心态。"

2019-2023

作品展示

←向左滑动查看精选作品 · © SIYI.D

01

ETH之旅

德语区建筑学习

在国内建筑学本科学习结束后,我仍感到知识的不足,计划继续以职业建筑师为培养目标的建筑学训练。由于个人性格以及建筑学入门教育的引导,我十分向往德语区建筑文化,并在本科期间学习德语,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作为目标院校开始准备申请工作,毕业后顺利入学,至今在瑞士学习和工作约五年。

ETH在我求学期间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一方面它保留着德语区的教学系统;另一方面引入了在欧洲和世界范围一批有着优秀实践、理论研究和新锐探索的建筑师、艺术家和理论家。不同教学体系和建筑文化背景的教席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对于不同论题、教学方法,无论是总体认知还是具体细节都有争辩甚至摩擦。这对于作为学生的我来说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有幸能抓住了上一世代的尾巴,和Annette Spiro、Markus Peter等资深德语教授从概念到建构系统地学习,也有机会跟随欧洲当代最优秀的青年建筑师们探索新的研究设计方式。

ETH主楼及室外平台 © 网络

02

搭建理论框架

建筑历史理论研究所GTA

ETH的硕士必修课程有两个。主要部分:一个是设计课,一个是四个机构的必修理论课程——建筑历史理论(GTA),建筑技术(ITA),遗产保护和建造研究(IDB),景观和城市研究(LUS)。ETH的建筑历史理论研究所GTA是当代最重要的建筑教学和研究机构之一。教授队伍有专长于古代艺术史、后现代建筑、当代艺术、技术史、城市史等的优秀研究者。

在ETH的学习过程中,建筑历史理论的系统建立让我颇为收益。此前我对于建筑理论的学习是片段的、散落的、一知半解的。ETH课程的帮助我搭建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案例学习框架。其中最精华的是本科课程,硕士课程更多是针对其中一个时期或学派的深入研讨。与此配合,ETH的图书馆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宝藏资源,全瑞士馆藏的图书、地图、资料都可以轻松调取借阅。这样理论体系的建立过程自然是缓慢、枯燥的,甚至不在严格考试的压力下难以自觉完成的。但是这个框架唯有大概搭成,我的知识才拥有了坚硬的骨骼,从此能够不断吸纳新的营养,支撑愈加坚实的血肉。

在我的目前阶段,历史理论学习一方面有助于我把某种思想和作品既放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又在一个历史的维度上,关联地去理解和学习;一方面作为祛魅的工具,让我在被哗众取宠的观点和眼花缭乱的图像中保持判断力。同时这甚至让我有点不够自信,因为每当有了一点点得意发现也会不断意识到是古人早已想过、做过,且完成得出色的。

参与Dr. Irina Davidovici欧洲19世纪早期社会住宅比较研究 © SIYI.D

03

行走的建筑学

世界范围内的研学旅行

ETH建筑学院的一个特色课程是每学期一次的Seminarreise,即由各个教席的教授领队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一周的研学旅行。由于旅行目的地和内容通常与教授的研究相关,我们常有机会参观普通游客无法游览的部分和享受详细讲解。每一次的旅行都有超乎意料的体验和启发。

摩洛哥之旅,参观Georges Candillis, Shadrach Woods, Alexis Josic 等现代主义建筑作品 © SIYI.D

撒丁岛之旅速写,参观住宅作品 © SIYI.D

对谈撒丁岛建筑师Alberto Ponis © SIYI.D

04

"居住"的主题

苏黎世的建筑住宅

设计Studio持续一学期14周,由二十余个教席各自拟题。各个教席的研究教学方向有很大差异,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报名,根据优先级别抽签分配。

住宅是我在学习中很感兴趣的主题。国内建筑学学习绝大多数的课题关注于公共建筑,而住宅设计对于瑞士建筑师来说是一个绕不开的主题。苏黎世有着自己特殊的住宅政策,百年合作社住宅实践。在大批建筑师的反复推敲和不断创新之下,涌现大量优秀住宅案例。此前我个人也只有在中国城市商品房的居住经历,海量优秀案例学习和宝贵的住宅开放日参观活动不断地突破着我原本对于居住的理解和想象。

Annette Spiro设计studio合作作品,从建筑元素开始的住宅设计 © SIYI.D

以住宅为题,每个教席也有不同的关注点和训练方法。如从某个建筑元素(Bauteile),如窗、门、橱柜、洗手盆等出发,学生通过历史案例收集、制作等方式破除固有想象,重新理解各个元素在住宅中的角色。再以此为主题构思理想的户型,最后再在具体的城市环境条件下组合、变形。

有的教席则更侧重对于城市(Städtebau)的回应,从类型选择、体量到构造去回应城市。其课题深植于苏黎世的建筑住宅文化,又紧随着最新的政策和趋势。对于住宅的各个建筑元素也更注重于深入研究其形式变化与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和建筑思潮等的关联。

Markus Peter设计studio个人作品,从城市到室内的住宅设计 © SIYI.D

05

工具、方法与媒介

“手”先行于“脑”的设计方法

设计Studio另一特点是注重制作。曾有好几位教授表达了对于“手”先行于“脑“的教学方式的认可。初到ETH时我也会感慨周围同学极强的动手能力以及新奇的模型制作思路。教学楼内提供了完备的模型制作设施,包括木、金属、石膏、CMC、激光切割、3D打印等工坊,并提供辅导和定期培训。

我曾跟随西班牙事务所Flores &Prats学习,其教学和工作都一致强调手工制图、手工模型作为设计方法。他们坚信选择这样的工具有助于更好地思考,避免被计算机的思维裹挟。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看似不合时宜的工作方法竟然可以有强大的生产力。从城市尺度的cartography,细至地砖、构件的绘制,Flores &Prats 展现了一种传统工匠般的精神,并证明其仍能在当代建筑占有一席之地。

Eva Prats 设计studio,Cartography绘制评图 © SIYI.D

Eva Prats 设计stuido作品,轴测手绘 © SIYI.D

新的工具和技术

当我们一边重回到初始和本能的以手为基础的设计方法,一边又有机会尝试接触新的工具和技术。

其一是作为辅助的工具。我两年参与技术所ITA的助教工作,课程针对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中可复制且重复量大的内容,如标准建筑构件的排布、运用进行图解静力学进行结构计算等。这要求使用者对规律的充分理解和准确制定。

另一种工具则为我带来革新的理解。在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设计中,瑞士完善详尽且易得的地理信息使学生得以充分使用GIS进行研究;点云技术则捕获不同分辨率的表面信息,无差别表现人造物与自然,同时呈现室内与室外,重塑我们观察视角。

水坝 Punt dal Gall and Ova Spin记录动画截选,使用Laser scanning, photogrammetry, sound recording. © SIYI.D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Gotthard隧道挖掘研究 © SIYI.D

06

结语

更客观的判断,更包容的心态

学院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截然不同的选择,相信每一条路径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体验。这种多样的体验对于我的观念有着新的启发。我逐渐认识到原本吸引我的,德语建筑文化中对于准确的追求和明确的“好”的评判标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而是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产物。

我仍记得一次评图中一位西班牙的地图学家中的一句话:“对于在天空中飞的鸟儿来说,我们区域的分界并没有意义,它在意的只是这个枝头到那个枝头的距离。”这种根深于自己的地域文化传统,又有着多元声音的教学氛围让我有时激动而感动,有时不解而不满,但累积为比之前更客观的判断,更包容的心态。

建议决定留学的学生积极和仍在目标院校的学生联系了解各方面情况。毕竟学校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动态的组织,不应以单方面的固有印象判断是否适合自己。若和我当初般闷头前进,遇到可能有惊喜,也可能有不适和失望。

© SIYI.D

文中图片文字均来自作者 © SIYI.D,

未经许可禁止任何转载,转载请联系后台。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