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但斯克工业大学怎样

1.

格但斯克对于波兰,有点像是山东的烟台。为什么这么说,且听我细细道来。

第一次到山东旅游,除了刚成网红的淄博,大部分都会选择济南曲阜和泰安,要去海边也会首选青岛,而不是烟台。

大多第一次到波兰旅行的人,都会直奔华沙和克拉科夫,至多加一个克罗兹瓦夫,而格但斯克怕是都没有听说过。

比如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海滨城市,是因为它总出现在从斯京出发的欧洲廉价机票的前三位。

于是,它就这样作为中转站进入了我们这次的旅程:斯京——格但斯克——里加——斯京。

本想着只是路过,随便转转。可五天的时间待下来,我和kk感受都意外的好。果然不抱期望的旅行才充满惊喜,正如当时说走就走的烟台。

2.

格但斯克(Gdańsk)是波兰语,初念起来有点拗口,它的另一个德语名字也许更为人熟悉——但泽(Danzig)。

我们都知道,希特勒1939年闪击波兰打响了二战,而具体的地点就是但泽。

1939年9月Westerplatte战场,德国战舰袭击波兰海军

插一句:这里有着全欧洲最好的二战博物馆,强烈推荐,大家可以先看看下面的视频。

无论叫哪个名字,和其他诸多波兰城市一样,格但斯克有着充满悲剧感的历史。

在漫长的中世纪历史中,格但斯克因其位置的重要性,成为斯拉夫和日耳曼两大民族反复争抢的地方。

一会儿被条顿骑士团征服,一会儿又波兰抢回,一会儿签订和平合约,一会儿又自治,后来还和瑞典干了两架。

波兰国王卡齐米日四世与条顿骑士团于1466年10月19日在托伦签署和平条约,史称《第二次托伦和约》

作为汉萨同盟的一员,格但斯克13/14世纪已是波罗的海地区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在随后的16至18世纪,更是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当时的格但斯克是波兰第一大城市,规模和富庶程度远超华沙和克拉科夫。

国际贸易的繁荣,使得这座城市聚集了德国人、波兰人、犹太人和荷兰人,其中德意志的移民和商人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

紧接着,波兰三次灭国,但泽在1793年至1919年间先后变成普鲁士和德意志的一部分,彻底成了德国的地盘。一战后,格但斯克成为自由市,并受到国际管理。

直到二战前,但泽的居民也大多是德国人。战后,完全换了一批新市民,格但斯克才变成一个真正的波兰化城市。

如今走在格但斯克的老城里,看着两边的街景和建筑,它更像是一座德国北部的城市,而不属于波兰。

其实不只格但斯克,里加、塔林这种加入了汉萨同盟的非德国城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工商业都是以德意志商人为主,文化、建筑等方方面面深受德国影响。

而汉萨同盟是以德意志北部贝吕克、汉堡、不莱梅、科隆等几大城市为中心,联合波罗的海沿岸城市,结成的商业、政治同盟。兴起于13世纪,14世纪达到巅峰,15世纪开始衰落。

格但斯克走过起伏动荡的千年历史,归根结底都跟港口有关。

3.

从高门进入老城,过金门,长街走到头,出绿门,就到了格但斯克历史最重要的河港——莫特拉瓦河(Motlawa)港。

我敢打赌,你看到的格但斯克很多明信片似的照片都出自绿桥附近,说这里是格但斯克最为上镜的风光,也不为过。

两岸一溜儿五彩斑斓的建筑,在轻柔的阳光下,倒映在平如镜的河水里,美轮美奂。

其中,两座圆柱形的塔楼连通中间一个突出的更高大的建筑,这就是格但斯克航海贸易历史上最辉煌的见证——起重机。

别小看这个笨重的家伙。它可是15世纪建的东西,通过巨大的木轮、缆绳和滑轮等装置,几个壮汉就能吊起来2吨的货物。

1900年的复原彩色照片

站在绿桥上,遥想五百年前,这里一定是川流不息的繁忙场景。来往的货船代替了此刻的游船,一片熙熙攘攘、嘈杂的谈话声中,依稀听到木质起重机的铰链声吱吱呀呀,很多船停靠在岸边等着卸货,还有一些船满载着琥珀木材粮食等各种商品,扬帆起航。

今天,河港沿岸两侧非常热闹,各种餐馆、宾馆、博物馆、民居鳞次栉比。

我们在Billy家吃了一顿美味的美式汉堡,一不小心吃多了。

捧着大肚,走过Szafarnia街,绕到北边的一个小岛上。远远的看见了闪着彩色光的摩天轮,自顾自的缓慢转着,没看见有人坐。

经过音乐厅,走到河边,六个大大的字母G-D-A-N-S-K拼成了这个城市的打卡点儿。

要想回到老城,必须要过一座吊桥。平时为了方便船只的通行,吊桥分两半立在空中,每隔一段时间落下合起供行人通过。

灯光把河水镀了一层金边儿,日头落下,晚上莫特拉瓦河分外美丽。

4.

二战中,与华沙一样,格但斯克几乎被夷为平地。今天游客集中的老城,也跟华沙一样,是在废墟中重建的。

老城不大,从主街最西的高门走到最东的水门,也不过二十分钟的样子。而这条贯穿东西的通道,曾经是波兰国王出巡所走的路,也被称为皇家大道。

看过我波兰游记的朋友应该不会陌生,华沙和克拉科夫都有类似的皇家大道,足见格但斯克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插播广告:还未阅读前文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链接阅读

波兰华沙、克拉科夫两首都吃住玩行一条龙脱水攻略

华沙:在战火中重生 | 波兰华沙游玩指南

克拉科夫:穿行在中世纪老城的风情里 | 波兰古都游玩指南

奥斯维辛集中营:不能忘却的纪念,一个人一辈子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在古都寻找小矮人|波兰之弗罗茨瓦夫

建于16世纪的高门是起点,开始就是为了拱卫城市而修建。原有深壕和城墙,类似于北京城最南端的正阳门。

看得出来,高门是仿照罗马凯旋门的样式,壮观威严,下开中大两小三拱门。门楣三组雕像十分精美,分别由独角兽、天使和狮子擎着代表着普鲁士、波兰和格但斯克盾徽的形象。

近看,一块块的长条石板上布满叶状的花纹。

绕过高门(现在里面是卖旅游商品的店铺),就是高耸的监狱塔,原来也是防御性的城门。目前不能登楼,只能从中穿过,可看到刑讯室和一些刑具。

从另外一侧的小门出来,看见一座白色两层门楼。八根罗马立柱很是显眼,采用了经典的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柱头,呈现出一种罗马式的古典美。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金门,因过去城门上覆满了镶金装饰而得名。金门才是真正的老城入口,相当于紫禁城的午门。

抬头看顶端,栏杆正反两面有八尊女神雕像,手持不同器物,分别代表和平、自由、富足、名望,智慧、虔诚、正义、和谐。

当然,这是后来我在参观格但斯克城市博物馆时展厅的导览讲的,还看到了当初雕像设计的底稿。

穿过金门,便是老城里最核心、最繁华的街道——长街。虽叫长街,并不长,也就300来米。

可就在这条步行街上,两侧挤挤挨挨堆满了一座座联排房子,窄门脸,很高,进深很深,五彩斑斓,宛如一个童话世界。

现在的咖啡馆、商店、餐厅、博物馆,过去大多是德意志商人巨贾的豪宅。这些商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与地位,在自家房子的门脸上争奇斗艳。

精致的各式花纹、不同题材的装饰壁画,最特别的要属顶部形状各异的山形墙——三角形、颈形、矩形、钟形,比广式的风火墙种类丰富得多。

这里,你很难发现两座完全一样的房子。

这些漂亮的尼德兰建筑群,构成了今日老城令人流连忘返的街道。

推开街道两边一扇厚重的铁门,我们参观了Uphagen’s House,一座按18世纪模样重建的商人房屋,现在是博物馆。

从客厅、会议厅、餐厅到卧室、音乐房以及厨房,旋转楼梯连接的三层小洋楼完全复原了当时有钱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参观完大厅准备走时,一个服务人员拉住我,同时打开一面墙,手指着里面用波兰文说,不用翻译我也明白这是二战炮火下残存的原本的石柱,接着又给我展示家具的暗格(估计是藏贵重物品的地方),还有一些游客不可能注意到的机关。

出门继续向前。长街两侧最为醒目的建筑无疑是有着高耸塔楼和尖顶的市政厅,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现为格但斯克历史博物馆。

注意入口处两侧的雄狮雕像,是不是有点不同?没错,它们的头不是相对,而是都朝向金门的方向,据说是被到来的国王而吸引硬转过去的。

恰逢每周一的免费开放日,我毫无犹豫的进去了。

塔楼很多层,每一层开辟不同的主题展厅,介绍了格但斯克城市自古至今的历史。

其中红色大厅堪称惊艳。过去是议事的地方,半面红墙鲜艳如火。现今因其奢华、精美的装饰而闻名为整个欧洲,号称most valuable interior decoration in Europe。

红墙在阳光下更衬托出金色天花板的绚丽多彩。25幅艾萨克画于1608年的作品光彩夺目,闪瞎我这个粗鄙游客的狗眼。

正中央一副宏伟大作《格但斯克寓言》(The Apotheosis of Gdańsk)是镇馆之宝,描述了格但斯克当年的富庶和辉煌,也是一种政治寓言。

四面墙壁上同样悬挂着来自尼德兰艺术家弗雷德曼16世纪的系列画作,同样精彩。

在西面墙壁,由砂岩制作的大壁炉也是难得的雕刻佳品。双狮、格但斯克盾徽与高门上的浮雕如出一辙。

这些标志随处可见,就在红色大厅入口处的木雕大门上方也能找到,只不过多了一只象征着波兰的雄鹰。

虽然市政厅是重建的,但Red Room展示的所有装饰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品。1942年这些原件被拆卸并转移,得以保存至今,也算是我们现代人的幸运。

其他白色大厅,冬日大厅和其他一些复原房间相对就逊色了不少。

但在一层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暗室中,藏着古老的穹顶壁画,千万不要错过,二战中在地下室逃过一劫。

还有三楼一个记录1945年城市被毁后的照片展,看着让人触目惊心。同时,也再次证明了波兰人的顽强和坚韧,一次次的在战火中重生。

从这里继续向上可到达塔楼最高层,是俯瞰老城的最佳地点。可惜周一不开,错过了。这里贴一张网友拍的照片,俯瞰格但斯克。

过了市政厅,就看见了长广场的地标——海神喷泉。手持三叉戟的海神威风凛凛,保卫着这座海港城市。

背后白色外墙的建筑名为Artus Court,波兰语是Dwór Artusa(阿斯特庭院)。阿斯特翻译成英语就是亚瑟,没错,就是经常出现在电影中的亚瑟王。

14世纪时,这里是当地德国贵族组成的兄弟会的聚会场所,并逐渐演变成格但斯克的社会生活中心。

相隔不远的黄金之屋(Golden House)同样是一所精美绝伦的建筑,细节丰富的外立面装饰让人想起里加的新艺术文化——每一层不同的方形壁柱,精细的浮雕人物像和花纹,和谐又唯美。

广场两侧中世纪宅邸错落有致密集地排列着,是格但斯克欣赏尼德兰风格民居的最佳地点。

谁能想到,长广场的中央曾是中世纪的刑场,罪犯、女巫和异教徒在此伏法。

kk说,这没什么新鲜,跟斯京老城(Gamla stan)差不多。确实,都是彩色的瘦高的房子,只不过瑞典的数量少些,颜色明亮些。没有查证,我猜想,应该也是受了尼德兰建筑的影响。

斯德哥尔摩老城的房子

这一栋栋的老建筑好像是一张张古老的便签,夹在历史书里,缓缓的展开一副波罗的海港口城市600多年的兴衰。

再向走没几步,就是绿门。绿门实在不象是一个城门,而是一座华丽的宫殿。十六世纪时这儿就是皇家宫殿,由荷兰建筑师Regnier主持修建。

该说不说,荷兰文化对这座波罗的海城市影响巨大。上文中提到的很多建筑——包括三座城门(高门、金门和绿门),都是荷兰建筑师的杰作。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