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建筑专业本科几年制

刘晓平

本科培养方案是教与学的框架,是决定教学产品质量的平台因素,课程体系则是培养方案的核心主体。为了寻找建筑学教学中关键性难题的对策,笔者收集并翻译了海外著名建筑学院的本科培养方案,案例涵盖了3、4、5年制三种本科体系。笔者以课程类别为列、以学期为行,将各学院的课程体系制成同样的表格,然后展开逐个的分析和相互的比较,总结出各体系的共性和特色。

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学本科课程体系(3年制)

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TUD)建筑学本科课程体系(3年制)

香港大学建筑学本科课程体系(4年制)

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学本科课程体系(4年制)

南加州建筑学院本科课程体系(5年制职业学位)

1 . 共 性 归 纳 总 结

通过上文多个著名建筑学院的本科课程体系的列表比较,我们看到它们课程类别大体相似,主要有课程设计、建筑技术、建筑史论(或原理)、视觉表现与辅助设计;在课程结构上也体现共性规律:横向关联协同,纵向逐年递阶。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各院系都有些针对性的特色课程。

1.1 关联协同性

图5-1诺丁汉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的课程为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完整与安排的合理,为各模块设立了先修课程和并修课程。建筑设计包含“建筑设计工作室”和“建筑整体设计”两门课程,“整体设计”课强调将各门课程的知识综合运用于建筑设计。各设计课程都有相应的技术专题模块与之配合,如“建筑环境科学”和“建构”等模块。

代尔夫特技术大学的培养方案是以课程设计为核心,各学期的相关课程都围绕该学期课程设计题目,譬如第一学期,课程设计是关于房屋和栖居的,原理课就是以私家住宅和庭院来分析功能与室内外空间关系,第三学期,课程设计是关于设计与工程的,技术课就是建造与建筑环境系统设计,表现与造型课强调设计分析与优化。第四学期则都围绕着社会住宅主题设课。

香港大学的每学期的课程模块分为课程设计和 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视觉传达四大类,每学期各课程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直接与同期的课程设计关联,达到让学生的学习可以是更加针对性和结构化的方式。例如港大三年级课程可以看出,视觉表达课程的数字建模是为课程设计服务的,建筑技术课程也是为课程设计服务的,建筑历史课程提供东西方理念和美学以及相关案例分析。从表4中看到MIT的1-2年级通过史论课、建筑技术课和造型基础课支持设计基础,3年级通过造型课和技术课支持课程设计。

南加州建筑学院在同一学期的不同类课程设置上具有高度的关联协同性,例如1A学期的课程设计是“材料构成策略”,理论课程就有“设计文化导论”,应用技术课程就有“物质世界导论:材料、行为、力”,视觉传达课程就是“制造和描述1:感知和转换训练基础上的绘图技巧”。这种协同性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跨过入门环节,有助于学生培养思维逻辑和掌握知识。又如其3B学期横向课程,也很好地体现了各类课程的协同性。

1.2. 纵向递阶性

诺丁汉大学建筑学本科体系从一年级起,就以设计为主线全面开展建筑构造、建筑环境科学、建筑人文等课程的教学,具有包括建筑设计、结构、构造、环境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等,属于通识基础课;第二学年则进一步深入研究一年级学习的主题,并逐渐将这些主题与基于设计的模块整合到一起;第三学年学生将形成对所有关键主题的透彻理解,并与建筑设计项目全面整合;第四学年是在老师指导下的职业实践学年。 [7]

TUD的本科课程表中可以看到,各个课程序列的内容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的。以最重要的课程设计为例,由六个设计题目组成。第一年,题目是通过一个特定地块上的小独立屋设计来掌握建筑的基本概念。随着课程设计进展,从小屋设计到城市设计和公共空间设计,从集群空间到区域开发规划。任务变得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

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的课程设计广泛地涉及几个核心命题:基地和文脉,使用(功能)和形式,建造方法和材料、设计方法和变化世界中的建筑师角色。本科课程设计序列从设计基础到越来越复杂的设计题目。

南加州建筑学院的同类课程也是历时性递进的设置。课程设计(DS)选题由浅到深,由建筑到城市,突出以专题性思维训练来引领课程设计。本科课程纵向分为1-4学期基础课程(foundation ), 5-7学期为核心课程(core), 8-10学期为高级课程 (advanced studies)。

1.3.特色点评

诺丁汉建筑学三年本科课程时间有限,没有设置专门的入门环节,所以单独设置一门《整合设计》课与《课程设计》同期并修,来帮助学生消化和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学生解决设计中的各种相关技术问题。另外以《建构》课培养设计技能和造型表达,三年里开设了两年。

代尔夫特大学的建筑本科课程体系特色之一是设置了 《学术技能课》,从第一年开始每年都开一门,培训基本的学术技能,如学术写作,论证,辩论,做研究,评价和反思,使学生对建筑设计和研究的方法有更好的理解。这门课也帮助学生在设计课中评价设计和设计过程,学习真实设计中的实证研究和统计。本科毕业设计同步还要做设计总结和设计介绍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表达的能力。其特色之二是将建筑历史和建筑原理合并成一课;特色之三是将造型设计和视觉表达课结合。另外课程设计题目是专题性的,兼顾规模递增。

南加州建筑学院的课程体系是围绕创造性思维和职业化能力两方面来塑造学生的。头两年打基础、抓入门。 核心阶段强调了在科技和技术的基础上批判地创造。高级阶段再回归职业化,在现实条件限制中,培养务实的设计能力。上述各学院都在高年级开设建筑职业实务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特别是南加州建筑学院专门开设了设计深化文件和施工图文件课程,解决了学生与设计单位需求不对接的问题,也促使学生对设计探究更深。

2. 我国建筑学课程体系的结构系统优化:

通过上文海外多个建筑学课程体系的介绍,显示出明显的共性:横向关联协同,纵向逐年递阶,按照学生思维发展逻辑建构可操作的连续性的课程体系,这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学水平的差距最直接体现在课程体系上,对照海外著名建筑学院的课程体系,我们确实还存在差距和缺漏,在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上需要系统地优化。

2.1 完善课程分类序列

我国建筑学本科的课程大体分类为:设计基础、 课程设计、 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与构造、设计原理、计算辅助设计与表现六种,其中只有课程设计、建筑技术与构造是二年级春季学期后连续设置,其它都没有按照课程序列来设置,导致课程的系统性不明显,导致学生知识建构的逻辑性和目的性不强。借鉴著名建筑院系的课程分类,笔者建议将课程分为课程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与构造、建筑类型与原理、视觉表现与造型设计、建筑实务6大序列,将低年级的基础设计纳入课程设计,后五大序列纵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横向都为同期的课程设计提供支撑。

建筑类型和原理课程序列就是把现有的住宅设计原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设计理论串联起来,同时增加建筑策划与调研、主要建筑类型知识和原理介绍等内容。视觉表现与造型设计课程序列要至少开设到四年级,持续地训练视觉表现方法和逻辑,专注于立面造型设计能力培养。建筑实务课程序列从四年级秋季学期开始开设建筑深化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建筑师职业实务与法规等课程,强化学生职业化素养。

2.2 加强课程的关联协同性

“从我们的研究和实践看,协同关联更多是一个如何培养、构建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诱导学生自主地、综合地运用学科基础知识的问题。”[8]

在梳理了课程序列之后,需要加强同期课程的横向关联和协同,因此设定并修课程是一种策略,同时同学期的不同序列的课程内容应建立密切的对应性。如果可能的话,专设一门《整合设计》课来加强横向知识的结合和运用也是必要的。

2.3 加强课程的纵向递阶性

我们以往课程设计的纵向递阶性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项目的规模由小到大,类型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未必能实现学生思维发展的递阶性增长。结合上文的调研,课程设计要强调设计思维能力的纵向提高。同时也要逐年提高学生在设计表现和设计深化方面的能力。从而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同步提升设计思维(thinking)和设计制作(making)两方面的能力。

2.4 以入门阶段的关键课程,破解入门难关

入门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五年制建筑学本科体系中设置两年入门环节是必要的。我国建筑教育入门环节,主要围绕设计基础和技能操作,有点重技轻道,忽视了针对高中生思维方式转换和建筑学概念的培养。入门环节课程要涵盖建筑常识和基础史论,设计基础和技能,建筑问题分析与表达。课程要从建筑专业思维培养和学生感知操作平行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建筑学的认知和思维。入门环节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建筑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

因此,在入门的两年里《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应把建筑设计导论、中外建筑史全部修完,让学生建立全景的建筑常识。并与建筑类型和原理课程同步开设《建筑文献导读与写作》、《建筑学分析与策划》,针对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思考和分析能力!

2.5 设置“建筑学术分析与策划”课程

我们目前的课程体系缺乏对项目理解和分析的专门课程,对实践中业主的需求和市场因素的理解不够,这造成毕业生工作之初普遍的不适应,在设计工作中书面表达和分析的能力普遍较差;也反映在本科毕业读研时的学术技能缺乏,科研能力差。

我们也应该设置《建筑学术分析与策划》课程,培养书面表达和分析策划的能力。

2.6 设置“建筑造型分析与设计”课程

课程设计强调了设计思维的能力,但未必能同步养成造型能力,造型能力是设计工作的基本功,也是需要专门培养的;而现行教学体系中其实并没有专门的建筑立面造型课程。造型课程也可以与建构课程或视觉传达课程组合设置。

3 . 小 结

本文通过对欧美亚五所著名建筑学院的本科课程体系的分析和比较,总结了它们的共性和个性,然后针对我国现行的建筑学本科课程体系提出了课程体系的系统优化策略和关键性课程改进的建议,笔者希望通过课程体系的改进,能有助于解决或改进当代建筑学教学中关键性难题。(完)

(本文节选自作者即将由建工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建筑设计构思逻辑教程》第七章)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