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斯顿大学插画专业就业

说起插画专业,是不是很多同学都会下意识地觉得:这是一个只需要“画图”的专业?而说到插画就业,大家是不是又会觉得“难找工作”“难进大厂”“就业面窄”?

但今天我想要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的是:并非如此。

我在本科阶段就接触了多个行业领域内的兼职,毕业后也跟下了几个“天南海北”的项目,一直到后来留学金斯顿,期间参加各种比赛,毕业后为多个音乐剧进行主视觉及周边设计,再到入职华为、担任终端视觉设计师,最后来到汉艺,成为一名插画设计艺术导师。

我的“插画之路”一路走来,经历多多,收获也多多。

想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有很多,但概括说其实就两句:“插画,不仅仅是‘插画’而已。”以及“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

01 留学后我才发现,原来自己“没画过插画”。

其实在去英国留学之前,我已经做过很多类型的工作了。在大学期间我就接触过教育、科技、游戏等各个领域内的兼职项目,在这些实习的过程中,艺术背景就像是我的“敲门砖”,凭借把艺术特长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方法,我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实习机会,也积累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包括毕业后我选择直接工作,也进一步接触到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项目,比如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策划纪录短片,或是组织墨西哥航空的周年纪念活动等等。在跟进这些项目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对“插画”的兴趣,进而坚定了自己留学的想法。

最开始我其实想得很简单:留学嘛,就是去精进一下自己的专业技能。

但是当我真正来到金斯顿以后,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插画世界”。

在我之前画画的经历中,是没有太多思考过:“插画要去表达什么”这个问题的。那时画的东西最多只能称得上是一些“比较吸引人的美丽图片”而已——现在看来,其实根本称不上是“插画”。

其实国内的插画教育很多都会把重点放在最后产出作品的视觉效果呈现上,但是在金斯顿,我发现一些“意识层面”的、关于内容、主题或是想法上的东西反而更受重视。大家学得更多的是如何用“插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传达设计主旨,而不是单纯对绘画技巧进行磨炼。

平时上课的记录

而且随着绘画的技术层面的逐渐精进,越学到后期大家其实越能发现:技法在很多情况下不是最重要的,在到达一定水平后,其实更重要的是能够表达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我想要传达给大家怎样的信息”。

因为插画实质上也是万千交流与沟通形式中的一种,只有当我们认真思考了自己为何表达、如何表达之后,才能产出那些打动人心的作品。

金斯顿的教学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落地”。学校会更希望大家最后能够真正做出一些“具体的项目”,比如做出一本绘本、完成一个博物馆项目等等,比起单纯的画图,更注重视觉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它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交互,还可以是与UI、UX的结合——总之,金斯顿的插画专业不仅仅是针对“视觉”来讲的“画”,还会涉及到各行业领域里的诸多应用。而无论产出的形式怎么变换,它们都是基于插画最最基本的“底层逻辑”的,只要你有灵感、有想法,就不会被囿于某张特定的画纸之中。

我为地区博物馆做的家庭浏览手册

再加上金斯顿本身是一个综合类型的大学,有很多跨专业实践的机会(如果是两年制的还会直接包含一个实习机会)。而且还有非常大而全面的workshop,除了插画外很多专业都有设置(比如产品设计的workshop就丰富得像个小工厂)。学校支持学生多多动手尝试,鼓励大家通过自己的实践把设计想法变成现实。

比如我之前做过一些书籍方面的尝试(包括丝网印刷和石板印刷),就都是在学校的workshop完成的。workshop里也一直都会有老师在,从技法到思路都可以为大家提供指导。无论你有什么样的“奇思妙想”,都可以在这里一点点梳理落地;无论你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何种困难,也总能在这里获得解答。

视传专用的workshop

02 在华为的设计师修炼之路

就像开头说到的,很多同学可能都把插画想得太简单了,认为它仅仅是一个平面上、视觉上的东西——但实际上插画是有非常多的展现形式的,只要善加利用,就有“无限可能”。

所以我在留学期间参与了很多不同项目与比赛,也在从金斯顿毕业后,顺利入职华为,成为了一名视觉设计师。

其实我当时主要负责的大部分都是关于发布会的工作内容(华为每半年就会有一场大型发布会推出新品),平时在工作中也需要多个项目共同推进,所以整体讲竞争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工作节奏也很快。需要在短时间内产出很多视觉上的内容,更注重“短平快”和产出的视觉可视化。

我设计的NOVA Y61 圣诞海报(海外平台)

当然,终端视觉设计师平时的工作内容也不是单纯的“设计海报”而已,还有很多其它需要大家充分发挥主观设计能动性的场景。比如当我们需要做一个产品展示短片时,设计阶段如果只有文字或者草图的展示就会显得太过单薄,人们很难想象产品和空间、应用场景之间的关系,这份设计自然也就难以让大家信服。

这时就需要终端视觉设计师在充分理解产品特点和宣发重点的基础上,把相关的内容做成“便于理解”的分镜。在这个过程当中,插画反而是起到了“辅助性”的作用,无论是在构图、色彩表达、还是细节构成等方面,它都是为更好地表达你的设计思路、统筹主题、传达关键信息服务的。

其实这里的逻辑也回到了我在开始提到的:“插画,不仅仅是‘插画’而已。”

很多需要“插画”的工作,其实更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统筹这些画面的设计思路。越是大厂,越会在对大家基本功有一定要求的同时,更强调大家要有清晰的表达逻辑,对设计师们的设计效率和设计思维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可否认的是,大厂的工作确实很“锻炼人”,如果适应下来,可以让你很快成为一名业内“熟手”。但是我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渐渐发现,其实当你熟悉了全部的工作流程以后,它的形式其实是有些“固化”的:你每天的工作都会按部就班地完成,而一开始你想要去探索与尝试的设计风格,最后也都要适应到公司商业风格的框架之中。

并不是说这种“大厂模式”不好,它足够高效率,产品标准经由无数实践经验验证过、足够合理与可靠,设计流程也是通顺的……只是——说句可能有点“矫情”的话——我开始渐渐感受不到我个人的设计风格了。

当我看到某张给到我的图或者主题的时候,立刻就能知道最终做出来的是什么样的设计,我在这套模式带来的“舒适圈”里,产出的东西很难再有新的发展。而我又刚好是一个喜欢做尝试、“不甘寂寞”的人。

03 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

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喜欢做尝试,且乐于接受各种挑战的人,而我在自己的生活里的很多选择,也都称得上是“勇敢”的。

就像前面提到的我过去几年的经历,从参加各种实习,到毕业后工作一年决定留学,再到离开华为、来到汉艺做一名插画导师。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我忽然意识到:“现在这样不行,我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然后就会向着新的目标去努力。

再比如我很喜欢音乐剧,这些年就一直在留心相关的项目机会,也做过音乐剧主视觉设计和周边设计等等诸多尝试。

这种“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而设计”的感觉真的很棒,整个参与的过程我也会非常有动力。其实当你把最开始单纯的某个兴趣,变为一个可以转化为产出的途径,再到最后你看到自己的设计落地,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单凭文字真的很难传达给大家。简单说,就是“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做的音乐剧话剧周边设计

而且现在其实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自己做艺术,只看专业的基础水平或是技能层面的话,可替代性太强了(更何况现在AI绘画的风头日盛),所以我们的“个人经历”就显得尤为可贵:各种不同的爱好、各种不同的尝试、各种不同的经历共同塑造了“你”,成为了你的个人魅力与个人风格中独特的一部分——它们都比单纯的技法或技巧更珍贵。

我们说AI绘画虽然会带给平面设计、原画行业一定的冲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创意、实现高效处理的可能性,看到行业发展的趋势。技术总在更新迭代,对产出的“统筹能力”和设计思维才是更值得大家有意识地去培养的东西。

而插画学习的本质也正是对一个人审美能力和设计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基础技法之外,开阔的眼界、深入的思考——这些都是永远不会被AI绘画取代的东西。我从曾经的留学、工作和许许多多的项目经历里学到了这些,现在也想把这些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每一位同学。

原告证人英版话剧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大家是决心留学、保研,还是找工作,没有绝对正确的道路,也没有无用的旅途与经历。如果你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要把事情做完,不要因为几次失败就轻言放弃。而如果可以,大家真的可以去多做尝试,勇敢一点,享受自己的世界。

如果你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保研、申博相关、作品集创作的问题,欢迎咨询康石石。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